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民族服饰,一些地区已经渐渐失去原有的光彩或被人遗忘。
很欣慰的是,乌珠穆沁草原依旧保留着传统的服饰文化,伴随着乌珠穆沁游牧的历史发展轨迹,乌珠穆沁服饰也随之一路走来,一个时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随着生活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服饰也随之改变,乌珠穆沁蒙古袍在这近百年的历史更替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走出了独特款式和新时代的服饰之路,是中国北方游牧服饰的重要代表。
随着生活方式与时代的变迁,蒙古袍在乌珠穆沁正从日常服装蜕变为礼服,在新年、那达慕、婚礼、孩子开学等重大场合,蒙古族人都会穿上蒙古袍盛装出席,文化没有丝毫褪色,更多的是充满庄重和仪式感。
乌珠穆沁蒙古袍,是文化也是信仰
在这种重视下,传统的习俗和手艺自然也不会被丢掉,年轻的媳妇儿会亲手为家人缝制蒙古袍,小朋友都在很小的时候家人就为其量身制作蒙古袍,耳濡目染,所以很多蒙古族人从很小的时候就会做蒙古袍。
其木格,是土生土长的巴彦胡舒苏木呼日乐图嘎查的牧民,母亲乌达巴拉的缝纫就在当地小有名气,在其木格眼里,阿妈给她做的每一件蒙古袍就像一件艺术品,她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穿上自己亲手设计的蒙古袍,于是她从小就跟着阿妈一起学缝制蒙古袍,她希望把阿妈的手艺继续下去,对于现在的她来说,缝制蒙古袍,不仅仅是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更是她这一生中都无法割舍的情怀。
一针一线总关情
精致缝纫的蒙古袍,穿在其木格身上,每一件穿戴都由她亲手制作而成,独一无二。她说:从七八岁岁开始,就开始学习缝制蒙古袍,那时候最重要的工序就是抓边了,最开始的时候总是宽窄不齐,16岁时,她找了一块好看的布,用粉笔画出裁缝线,就这样缝制了人生第一件蒙古袍,虽然当时没有缝的没那么精致,但是当时的成就感,到现在她都记得。
结婚之后,她与家人的蒙古袍都是自己手工制作,一部分是家庭条件的原因,但更多的则是她在这“密密缝”中传达着对家人的爱意,把自己对家人的那份浓浓的爱,缝进每一针每一线,那时候家里孩子身体长得快,每件袍子大概只能穿一年多左右,必须一直重新做,每次都会不禁感叹时间飞快。
乌珠穆沁蒙古袍,带来命运转折
2014年,算是其木格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她懂得
那既然这样,自己又如此爱着乌珠穆沁蒙古袍,其木格想到,为何不开一家自己的缝制蒙古袍店呢?
在2014年10月,她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来到了西乌旗租了一间房子,开起了乃日力格民族服装店,加工销售乌珠穆沁传统四季服饰及蒙古元素现代服饰、演出服饰,每年五月份过了接羔时间,她就会来到西乌旗的店里缝制蒙古袍,她这样说道:“从早晨八点就开始缝制,一天10小时的工作,大概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可以完成一件蒙古袍,从五月一直忙到元旦,但是我觉得很快乐。”
蒙古族服饰列入非遗,稳固创新代代相传
同年11月,“蒙古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木格很兴奋,这给了她很大的动力,她开始不断的充实自己,参加各类文化展,与众多制作蒙古袍的“工匠人”交流制作心得,互相学习,也会看一些时尚杂志,制作的每一件衣服都做到精益求精。
她说:蒙古袍是我们蒙古族传统的服饰,这是民族的文化的传承,列入非遗只是传承文化的第一步,有更多的人再继续传承,并且不断创新,这才是重点。同时现在时代在进步了,我想在传统蒙古袍的基础上结合更多现代化元素,这样既有传统的美感又不失新颖,经过改良之后的衣服,长袍变短袍,宽大的衣身变得时尚修身,蒙古元素并没有变,只是变得更加精致,这样改良后,大家日常都喜欢穿着这样具有蒙古元素的衣服,看着蒙古元素的衣服再次变得更加“日常”起来,我内心其实也高兴。
随着其木格的不断学习和创新,制作的蒙古袍越来越多,款式也很新颖,去找她制作蒙古袍的也越来越多,年收入竟高达15万元。
现在其木格的店已有近3年多的发展,一年下来都很忙碌,但是也很充实,其木格说“现在愿意静下心来缝制蒙古袍的人越来越少了,我希望我能把民族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我也会教我的孩子,不会让他把蒙古民族的文化丢掉,蒙古袍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止步于遮风挡雨,更是一种信仰。”
传承着深厚文化传统的乌珠穆沁蒙古袍并不单纯是一种文化遗产,它更是活的服装,它有流行面料、流行款式和其它流行元素。它其实是一种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发展变化的蒙古人群体中的时装。
时光如梭,时代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也有很多传统的事物,在一点点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像其木格这样代代传承的手艺依旧没有被遗忘,反而更加弥足珍贵。不论是非遗,还是手艺人,甚至是普通老百姓,都可以是传承人。
作为民族的信仰,我们更期待的,是不忘初心又不断创新的前行。(作者:郝立群)
本文和图片来自网络,不代表火豚游戏立场,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https://www.huotun.com/game/527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