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秋臣
最后两集的内容量不算小,总体而言是典型的TVB式收尾。
Man姐辞职并离开新闻界,跟着前男友一起干修车行去了,与George(梁景仁)也冰释前嫌私下小聚。
George和张家妍继续留在SNK,张家妍坐到了Man姐原来的房间里。
徐晓薇去了仁心基金会,并担任院舍主任一职,彻底与主播生涯说了拜拜,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
Cathy(许诗晴)成为了新闻专员,与王伟的结婚喜帖也递到了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原SNK高层男手里。
刘艳和小伙伴共同创建了一个网络媒体,想要通过这个平台为一切真相发声。
飞爷打算去国外开民宿,同样离开了SNK。
最后一幕,是黄宗泽饰演的古肇华登场,与Man姐进行了一段虽然很短,但内容量很大的对话。
以上基本就是最终篇里,大多数角色的结局。
在最后一集播出后,《新闻女王》以“烂尾”这个关键词登上了热搜。
叶秋臣在追完之后,反复问了自己很多次。
这叫烂尾吗?
处于一个作品的角度来讲,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讲述方式偏保守且平庸,没有那种令人后劲儿很大的戛然而止,只是打了一张安全牌而已。
但这个操作并不令人意外。
换位思考,如果我身处TVB高层以及剧方的位置上,也会毫不犹豫这样决定。
这不叫烂尾,这是为了赚钱。
港剧已经很久没有这种热度了,TVB绝对不会放过这块肥肉,像《法证先锋》那样拍成一个系列才有赚头。
观众骂归骂,他们还是会看的。
就像Man姐在剧中提到的节目创新,他们想要弱化主播(演员)的影响力,以内容来取胜。
《新闻女王》又何尝不是SNK呢?
只要这个壳子在,里面什么主播或者演员真的重要吗?
内容足够精彩,大家自然买账。
一代新人换旧人,哪里都是如此。
这样的安排,已经是脱离剧集本身去谈了,不叫烂尾,而是进退有路。
千万别把路封S了,过去TVB犯过类似错误,他们吸取了教训。
只要把“节目”做好了,剧粉们必然闻香而来。
《新闻女王2》你看不看?
反正有人想看。
当初看完14集,我就大胆预测了三种大结局的可能性,如今看来基本上猜中了。
感兴趣的,可以去叶秋臣的公号里输入关键词“新闻女王”去看。
当时,我就觉得Man姐要和前男友经营修车行,因为在内地平台播出的原因必须来个大和解,不可免俗来一波HE式的大团圆来收尾。
看那些一直以来都争斗不休的女主播们互相传递一瓶水来喝,以及George在直播Man姐面临危险时流下真情实感的眼泪,这个大方向算是猜对了。
然后是成功预测了大多数成员离巢,以及张家妍黑化。
还是那句话,想法和行为不由人来决定,位置说了算。
一旦坐上那个位置,任何人都会由清澈变得浑浊,张家妍亦是如此。
当张家妍接下方太的棋子时,是那种把自己卖给魔鬼的感觉,并且这次的交易是她心甘情愿的。
后来再怎么悔悟,也回不去了。
对于方太来说,不论SNK里面的管理层和主播们怎么换,底下的人怎么斗,她都是最后的赢家。
不过只是一代新棋换旧棋罢了。
棋子无限换,让他们互相内斗去分散精力。
千万别闲到打上面的主意,自己便可乐享其成。
这,就是制衡。
任何一个高位置的管理者都懂,属于非常简单的道理。
整部剧里,其实塑造最好的角色并不是经常出镜的Man姐等人,而是方太。
有人说,TVB这是把自家的山头文化通过《新闻女王》拍出来了,其中的方太、飞爷和Man姐等人,都可在现实里找到其原型。
那些你来我往的职场戏份之所以如此精彩,是因为参考了这些人实际发生的经历。
讽刺的是,过去大家争破头的黄金时段,现在却沦为了小孩子过家家那样的风格,这难道不是也在讲如今青黄不接的TVB现状吗?
过去的奖项,可没现在这么大的水分。
能把这些自省的内容写进剧本,TVB是敢于自黑和自嘲的。
这两日的周海媚事件,似乎也在真实上演剧中的郑伯去世。
方太,每一次与下属的对话都可以拿出来单独写篇短文来解析。
该躲的时候就躲,该放权的时候就放权,该暗示的时候就暗示,听不懂的人就没资格坐在麻将桌上。
她打的不是麻将,打的是权力。
就连平时聊天,也都是高语境沟通。
简而言之,就是话不直说,让聪明人自己猜。
猜对了你是我的心腹,猜错了你去一边凉快吧。
方太暗示飞爷去搞第三股势力平衡Man姐和George,会说飞爷细心到每次都给自己两个选择,但这次她有些嫌少了。
当初Man姐和George从师徒情深变成水火不容,也是飞爷搞的,背后的控制者自然也是方太。
华姐回来用前辈的身份去压Man姐,同理。
我甚至觉得,飞爷最后的离开,一定程度上也是承担了自己不让播出张家妍那档节目的责任。
方太还与Man姐一起买包,告诉她每个包的功能和用处。
什么包配什么人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那句话——
我的房子很大,看上什么就买,不需要取舍。
SNK就是这个房子,包包就是所有的下属,只要你们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方太便可以容忍一些小打小闹。
大多数情况下,方太都是节奏的绝对牵引者,毕竟她的位置在那,说的话就是SNK的“圣旨”。
唯独有一次,方太的神情有些尴尬的变化。
就是她与张家妍的一次对话。
方太习惯性用高语境沟通方式与张家妍讲《黑猩猩的政治》和麻将规则,但张家妍完全没接住。
所以方太才会用“牌品”来评价她,因为如果她认为自己所作所为是牌品里的上品,那么张家妍就是异类和下等货。
整部剧里,人设最糟糕的就是张家妍,根本立不住脚,完全是编剧为了写一个黑化情节而强行塑造的人物。
李施嬅的演技本身没问题,编剧必须背锅。
她刚出场时就无数次表明了自己的中立,但即便你能力再强,这种位置也并不存在。
在电视部那种环境之下,要么是早早站队选一边,要么是早早被排挤出门。
某些理论是经得起验证的,意外极少。
除非背景雄厚且家里有人脉(就像罗镇宇),可以撑住你中间的立场不动摇,否则连一个月都混不过去,根本不可能像她那样待了很久。
脑袋里全是理想化的乌托邦,叶秋臣当初曾在一个问答平台上简短评价过张家妍——
自己什么也不想改变,却只想按照自己意愿去改变社会和规则的人,脱离现实。
黑化之后的手段明显更真实了一些,但在如此脱离现实的人设之后再搞这些巨型转变,观众也接不住这样的操作。
烧学历和奖状,以及抛弃那么优质的男朋友非得去搞内斗,实在不懂这个角色脑袋里的逻辑是什么。
还是唐芷瑶那句话戳得精准,忠于自己和自私,其实很容易分。
张家妍那套忠于自己的理念,只是她伪装自私的壳子罢了。
唐芷瑶知道自己的能力所限,甘心去做个讲财经的花瓶,赚的比过去多,活得也更有尊严。
前期是很笨的角色,被骂“找个男人嫁了吧”的就是她,后期算是想明白也想通透了。
找个适合自己的工作,比什么都重要。
同样聪明的还有Cathy(许诗晴),别管人家用了什么手段,最终是职场得意,离开原赛道开辟了新的路。
斗什么斗,现在你们谁先提问,都是我说了算。
而且人家还有一个忠心的男友不离不弃,说实话王伟真是个好男人。
只不过王伟的体型Size明显与高海宁的丰满有些不搭,所以CP感很弱。
剧中另外一个绝世好男人,就是张家妍前男友邵律师了。
可惜没碰到值得他珍惜的女人。
另外,我觉得给Cathy安排照顾爸爸那段戏很多余,其实完全可以删掉的,多多少少给这个美艳霸道的设定拖了后腿。
全剧有一个进化链条,非常有意思。
曾经的张家妍很像曾经的Man姐,现在的刘艳很像曾经的Man姐和张家妍。
剧中专门安排了一段批线人费的地方对照刘艳和曾经的Man姐,以及张家妍和刘艳的师徒关系。
但刘艳的一腔热忱,可以持续多久呢?
她只是年轻,还折腾得起罢了。
不过,能在如此浑浊的环境下留出一抹清流,也是在绝望里寻找希望的种子吧。
我个人很喜欢王敏奕,家嫂演的角色普遍都比较善良,倒是挺期待她偶尔也能挑战下反派。
最后,叶秋臣还想讲讲Man姐和徐晓薇。
总的来讲,《新闻女王》后面的剧情是比不上开局时那么精彩的,也弱化了一些手段和矛盾,急着匆匆收尾。
徐晓薇改变的戏,是个很大的转折点。
感觉离开了徐晓薇,似乎Man姐的霸气都减分了。
大多数事业型女强人,都想成为Man姐。
业务能力卓绝,判断力精准,事上御下也非常到位。
看她在新闻上的敏锐触觉相当过瘾,每次斗嘴都是言语犀利,直击要害,得理不饶人。
感情上,前男友一直默默守护自己,还有忠实的小奶狗。
这类人,把感情和X分得很开,真心永远不变,X只是生理需求。
所以她可以清晰划出自己与不同男人之间的界限,在感情上完全忠于自己的决定。
每一次与Ivan的亲密,只是X而已,偶有一丢丢动心,很快就能拉回。
她早过了那种被浪漫烛光晚餐感动的年纪了。
George(梁景仁)也是这类人,他内心最爱的始终是张家妍,任何女人都只是过客,虽然我不懂这个情感源头是什么,但他的确是这样做的,可能和Man姐与白月光相似吧。
张家妍后来说订外卖去George家里吃,也是间接同意了他的求爱。
其实叶秋臣觉得《新闻女王》里,有一些与《法证先锋2》联动的小彩蛋。
比如佘诗曼在《法证先锋2》中,男友的英文名也是Ivan(郑嘉颖饰演)。
另外在得知梁警官醒过来的那场戏,也很像《法证先锋2》的大结局,表情都是神似。
除了《法证先锋2》,梦幻联动的还有《使徒行者》。
大家八卦时提到贼王案,里面Man姐被群枪指头的画面,简直就像钉姐再现。
当然很有可能是我想多了,可阿佘的剧看过那么多,怎么能不去联想呢。
如果说大多数人都想成为Man姐,那么徐晓薇可能就是大多数人真实的样子。
能力有限,左右逢源,力不从心,进退两难,求爱不得。
她努力向上爬,但怎么都爬不到自己想要的位置。
这样的处境,你是不是会想到一些人?
一些同样生活在夹缝中,努力求存的打工人?
徐晓薇当然也有自己的优点,她当个秘书足够细心,能够服务好自己的上司,也比较听话。
但这样的人,做不好新闻。
新闻是一群豺狼虎豹抢肉吃,完全不适合这个入职多年的“小白”。
乍看之下貌似挺聪明,其实和曾经的张家妍一样都是幼儿园级别。
所以,徐晓薇最后去选了其他的赛道,一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这个社会最费心力的工作,基本都是与时间竞赛的,这个敌人残酷冷静又公平,新闻就是其中之一。
想做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叠加超多技能点才行。
看待任何事件都必须能展开不同的角度,各行各业什么都得懂一些避免犯低级错误,记忆力最好强到可以迅速从脑袋里搜索相关表达和信息,朋友多到关键时刻能找到嘉宾和问题的答疑者,建立新的人脉和新的关系时尽可能利用最有效率的方式解决。
要善于察言观色,对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态度来处理。
不过看完《新闻女王》这部剧,叶秋臣感觉自己最受益的还是多方位思考以及学会质疑,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启发。
最后一集红色屏幕的名人名言部分,我几乎一秒钟就识别出这句话是假的,并且暂停视频去搜索了正确答案。
首先是Man姐在剧中说的那样,新闻是媒体人喂给观众吃的,这个观点此前就讲过。
再者,鲁迅是我本人最喜欢的作家,因此简单在脑袋里搜索了一下,没有找到对这句话的任何记忆。
大结局的最后几分钟,有种戏里戏外恍恍惚惚分不清的感觉。
解释鲁迅那句话时,仿佛是在戏外讲戏内的故事。
刘艳问Man姐“有没有想过帮我们拍第二季”,对面站的也不知道是佘诗曼还是她在剧中饰演的角色。
第二季怎么拍?
我想,TVB已经考虑好了。
那些台词,就是第二季故事的预告吧?
黄宗泽的话,刘艳的问题,组成了这个“预告片”。
佘诗曼要是愿意继续接,就拍《新闻女王》第二季,旁边人怎么换不重要,主心骨在那。
如果不行,那拍黄宗泽或者任何人的《新闻国王》也未尝不可。
毕竟,幕后都是“方太”。
文/叶秋臣
本文和图片来自网络,不代表火豚游戏立场,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https://www.huotun.com/game/529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