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物质观有哪些?

古代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古代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这个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一些猜测的成分。

五行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种哲学思想,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源于古代先民对的自然崇拜。

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五行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类别纳入这五大类的范畴。

五种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古代人认为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之间形成串联,如果天上的木星有了变化、地上的木类和人的仁心都随之产生变异,迷信色彩十分浓厚的星象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为理论基础衍生而来的。

八卦说(阴阳

八卦,是中国古老文化的深奥概念,是一套用三组阴阳组成的形而上的哲学符号,用来“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八卦生自太极、两仪、四象中,以其来解释自然、社会现象。

八卦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一”代表阳,用“- -”代表阴,用这两种符号,按照大自然的阴阳变化平行组合,组成八种不同形式,叫做八卦。它在中国文化中与“阴阳五行”一样用来推演世界空间时间各类事物关系的工具。

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xùn)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gèn)代表山,兑代表泽。八卦就像八只无限无形的大口袋,把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装进去了,八卦互相搭配又变成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元气

自然界的物体,大到日月星辰,小到灰尘微生物,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早在西周初年,中国人便提出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这就是“五行说”。但是用一种具体的东西作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总是不能让人信服。后来,人们就想象某种抽象的东西演变出具体的自然事物,这就出现了“元气说”。从战国时代到明朝末年,元气说一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物质结构思想。

战国中期的宋钘、尹文认为,精气是大千世界的本原,这种精气结合起来便生成万物。东汉的王充把元气说发展为“元气自然论”,认为天地间万物都是由元气自然而然地构成的,夫妻之间也是由于元气的运行而繁衍出子孙后代。唐代的柳宗元、刘禹锡接受了王充的思想,并且说明元气的运动、静止、稳定、变化、斗争、衰落、崩溃与神、鬼、人的意向都没有什么关系,这是一种反对鬼神迷信的正确观点。

宋人张载和清人王夫之在吸取了元气是物质本原,元气运行导致万物生灭的思想基础上,对元气作出了更深入的论说。认为阴阳两种气充满了宇宙空间,除此之外,宇宙中再没有其他东西,元气间也没有间隙。关于元气的运行机理,张、王二人都认为元气因有阴阳二性的推动而浮沉、升降、动静,这是自身的矛盾运动,用不着鬼、神、上帝起作用,这是难能可贵的无神论思想。

关于物质不灭,王夫之先从生活实际出发,指出木柴烧完之后并没有消失,只是变成了火焰、烟雾、灰烬;树木燃烧、水分挥发、尘土弥散等等,也都是变成为非常微小的看不见的东西了。一切有形的实物都是如此,作为组成这些实物的根本——元气,当然也是不生不灭的。在张载、王夫之的物质守恒思想中,还包含了各种物质形态相互转化的意见。这在自然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是很先进的。

“原子说”(端说)

战国时代的庄子,在他的著作《庄子·天下篇》中提出了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一尺之槌,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一根短棍今天是一尺,明天取一半,余二分之一尺,后天取一半,余四分之一尺,以此类推,永远没有尽头。庄子的思想非常深刻,对于人们今天认识微观世界仍然有启迪意义。墨翟(墨子)曾提出过物质微粒说,他称物质的微粒为“端”,意思是不能再被分割的质点。

墨子首先用“端”这个概念来表示物质存在的最小结构单位,“端,体之无度而最前者也”;由“端”构成了“体”,“体也,若有端”;“体,分于兼也”,由“体”构成了“兼”。端分于体,体分于兼,端、体、兼在层次上存在一种大小包含的意义,即端、体、兼是在结构尺度上具有不同大小尺度的物质形态。

其次,墨子认为端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一种基本形态,其基本特征是一种不可度量的基本元(“前则中无为半犹端也,前后取则端中也”),亦即分割到物质存在的最小单位。端的这种不可再分割的特性表明,它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基元。兼在墨子看来是一种无穷的存在,这种无穷的存在是由无数的独立存在的物质所组成,所谓“体分于兼”。

无数的端构成了不同的物质本身——体,“异,二、不体、不合、不类”,“说异。二必异,二也。不连属,不体也。不同所,不合也。不有同,不类也”。(意思是,“异”这个概念的特性是“二”、“不体”、“不合”、“不类”。怎么理解呢?两个东西必然不是一个,这就是“二”。相异的东西必然不是连接在一起的,这是“不体”。相异的东西必然是在不同位置的,这是“不合”。相异的东西必然有不同之处,这是“不类”。这里虽在说异这个概念,但其中却体现了体的基本特性。不同的体就属于异)

最后墨子认为万物差异归根到底又构成“同”,万物同于“兼”,至大亦同,“不外于兼,体同也”。

端、体、兼是墨子用于表达物质的层次关系的三个抽象的哲学概念。端,其小无内,至小亦同;体,二必异;兼,其大无外,至大亦同。端是构成体这个存在的最小不可分割单位,体是多样性的物质,兼是可以容纳无穷多个体的整体。墨子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表明了他对宇宙同——异——同结构(相同的基本物质单元构成了样式不同的物质世界,多样的物质世界合成同一个宇宙)的初步认识,体现了他的原始辩证法思维。希腊的原子论是比较类似于墨子世界观的。只是近代科学已经把原子这个概念具体化,有了具体的对应物,所以会造成很多误解。而端这个概念是抽象的,不能做具体的一一对应。

本文和图片来自网络,不代表火豚游戏立场,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https://www.huotun.com/game/529687.html

(0)
上一篇 2024年3月1日 下午8:05
下一篇 2024年3月1日 下午8: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