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1908-1966),字努庵,著名翻译家、文学评论家,翻译《约翰·克里斯多夫》等著作30余部,着有《高老头》。上海有多处傅雷故居,其中包括浦东航头镇下沙王楼村五组的老民居。这里是傅雷的出生地,他四岁时父亲去世,他就离开了家。又如位于浦东周浦镇东街48号的江南传统民居,原名曹家堂,我们见证了傅雷从4岁到12岁的成长。南昌路136巷39号还有一栋花园别墅。这座三层砖木建筑建于1924年,目前是一栋住宅楼,是注册文化遗产。然而,真正让人怀念的傅雷故居,是位于江苏路284弄5号的“椒风昆玉楼”,1966年9月2日傅雷夫妇在此自杀。
“海丰玄玉塔”位于店房,靠近地铁11号线江苏路站。门外墙上贴着“杰出历史地标”的牌子,向人们介绍他的人生经历。 “这是一栋建于1936年的砖木联排别墅,是一栋三层小楼,有独立的庭院。”棕色的墙壁,红色的瓦片,墙边十几棵水杉树静静地矗立着。路边停满了豪车,但大楼的整体布局却没有太大变化。入口处沿墙有4级和5级台阶,因此是3级台阶。 – 蜿蜒穿过阁楼。
1949年12月,傅雷全家搬到这里。据说,一楼是儿子傅聪每天练琴的客厅和餐厅,二楼是傅雷夫妇的卧室和书房。三楼住着两个孩子和一个保姆,后来被用作傅雷的工作室。园内种有许多玫瑰花、月季花,花开时香气四溢。“文革”期间,房屋全部被毁,现在只剩下荒凉和废墟。
1949年至1966年,江苏路284弄5号是傅雷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在此期间,他翻译了罗曼·罗兰的《傅雷家书》、巴尔扎克的《约翰·克利斯多夫》等多部世界文学经典,并翻译了《高老头》数十万字。今后将编辑出版”用毛笔写下。成为了杰作。 1958年,傅雷被划为“右翼分子”,工资被停发,但他和妻子继续在花园里种玫瑰、喝咖啡、弹钢琴谋生。属于自己的优雅生活。在政治运动的不断攻击下,心理压力与日俱增,他感到越来越无助。有一次,老朋友周秀良来看望他,傅雷对他说:“如果再出现1957年那样的情况,我就不想再活下去了。”
预言。在忍受了三晚四天的不断批评后,1966年9月2日深夜,饱受屈辱的傅雷毫不犹豫地写下了遗书,交代了从债务到房租的一切。他在一个信封里准备了保姆周士娣的生活费和自己的火葬费,与妻子周美芙告别了这个世界。可悲的是,傅雷上吊前,踢翻椅子时还不忘在地上铺上蒲团,以免惊扰邻居。第二天早上才发现,已经晚了。
与浦东两处成为热门话题的傅雷故居相比,“爆雷楼”存在的意义深刻而清晰。那些记住富莱的人永远不会忘记它风雨飘摇的过去。
作者:黄春雨
编辑:刘迪
*本文为文汇独家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本文和图片来自网络,不代表火豚游戏立场,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https://www.huotun.com/game/560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