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是如何发展的?日本文明发展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日本人如此善于学习历史?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日交往的复杂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仍然是我能感受到的最亲近的国家。
一般来说,说到日本历史,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日本近现代史。当然,在传统的世界观中,日本是世界一角的小国,是唐朝的学生,但它是如何成为近代的大国的呢?清朝在1894-1894年的甲午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给世界人民造成了如此严重的灾难吗?这个问题一直是很多中国人研究日本的出发点。
中日文化的相似性,成为中国了解日本实现现代化的一面好镜子。清末至民初,不少中国知识分子留学日本,观察和吸收日本的现代化经验,并通过日本引进西学。从此,日本深度介入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格局。即使在20世纪下半叶,日本战后的经济繁荣和泡沫经济的崩溃也成为东亚国家值得警惕的参照或镜子。然而,上述说法所依据的前提——“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是中国的学生,但明治维新之后,中国成了日本的学生。”——这种“明治维新二分法””太简单粗暴了,历史显然没那么简单。
近年来,关于近代中日语言交流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陈立伟、沉国伟等研究者的研究发现,中国现代许多学术概念和新知识词汇实际上是从日本借来的。然而,日本人在将这些西方知识转化为文字时,往往会从中国古代文字中寻求灵感。最起码,这说明近代中日交往的历史并不是一条单行道,而是错综复杂、难以辨清的。同样,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也并非完全“鹦鹉学舌”,缺乏独立性。
王勇,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长、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
值此《讲谈社·日本的历史》出版之际,我们专访了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长、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教授。对于日本文化的发展,王勇提出了“嫁接式”的发展模式。这种“嫁接”模式让日本文化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结构。这或许也可以回答“为什么日本人那么善于学习历史?”的问题。 “ “印象。
王勇先生认为,要真正了解日本,仅仅着眼于日本近代史是不够的,不能分开看明治维新前后的时期,还需要更全面地了解日本。我认为有。他认为,最近的“日本热”是“弥补教训、还债”。方法。因此,揭开日本文化发展的背景和线索,对于提高我们对日本和我们自己的认识是极其有益的。
《讲谈社·日本的历史》,[日文]寺泽薰,米彦俊等译,新经典琥珀2023年5月版
日本人书写的日本历史和西方人书写的日本历史
有什么不同?
新京报:首先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个系列丛书吗?中国学者研究的这一系列日本史与约翰逊主编的《剑桥日本史》有什么区别?日本人研究本国历史、中国人研究日本历史、西方人研究日本历史有何特点?
王勇:《剑桥日本史》和《讲谈社·日本的历史》这两本书的历史观点和诉求是完全不同的。 《剑桥日本史》等西方学者所写的日本历史,一般都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写的。从立场上看,日本人书写的日本历史与旁观者书写的日本历史有很大不同。日本学者与西方学者在学术知识体系、历史观、价值观、研究方法、史料使用和阐释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历史数据差异很大。
《剑桥日本史》 西方人研究日本历史,因为他们关注现代日本。西方人往往更关注现在而不是过去,对日本的古代历史并不是特别感兴趣。熟悉日本古代历史的西方学者并不多。日本研究在西方兴起的真正原因是战后日本经济的繁荣。西方日本研究通常有明确的愿望和目标。
相比之下,日本人自己书写的日本历史自然会更加关注日本历史的起源、日本文明的出现以及日本历史的脉络。日本人民最清楚现代日本的起源在哪里。从纯粹的历史角度来看,日本人书写的日本历史脉络更加清晰,叙述更加完整。
此外,西方最早研究日本历史的是东方学。东方主义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流行于西欧国家。 20世纪50年代,日本研究达到鼎盛时期,以美国为中心的东亚日本研究会主要活跃于政治和经济领域。
总的来说,日本研究与欧美价值观是疏远的。西方学者站在西方价值观的立场上,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来整理和整理史料。例如,西方人更关注政治、社会、经济历史。
《剑桥日本史(第5卷)》,[美]Jason主编,王翔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3月
《讲谈社·日本的历史》 由雨野义彦编辑。网野芳彦是近代史的奇迹,他不仅继承了日本重史料、为百姓着想的历史研究传统,而且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日本传统历史研究的重点是正史——。正史主要记录朝廷的政治、外交等重大事件。据中国史书记载,五品以下的官员没有载入史册。这类历史主要记录上层官僚阶级的历史。网野义彦关注的是社会上官僚和贵族阶层以下最有活力的人。因此,他使用了大量的典外资料,包括许多历史学家已经放弃的民间资料。
因此,《讲谈社·日本的历史》更加注重平民百姓的历史细节,这是日本史学的一个特点。日本人写的日本历史可以看到周围环境的微妙变化对日本的影响,但西方人、中国人和韩国人写的日本历史却看不到。
此外,《讲谈社·日本的历史》采用了许多新的史料。对于像我这样的日语能力几乎和我的母语一样好的人来说,这套书中使用的一些历史文献很难解读。本书对日本历史文献的解读超越了以往从“旁观者”角度的解读。日本学者对这些史料的解读非常仔细,而我们大多数人却用理性、科学的方法来解读这些史料。在这种情况下,你无法读懂字里行间的含义。
从世界史的角度重新审视日本历史
这是日本历史上的一场革命。
新京报:您在序言中表示,讲谈社的《日本史》不再局限于日本列岛内部的历史,而是从日本与东亚乃至世界的联系中洞察日本历史的脉搏。提供。比如《讲谈社·中国的历史》非常注重中国与东亚秩序的交流,《兴亡的世界史》也特别关注世界各地的交流和交流。这是否意味着这种世界史观也成为日本历史界的新思潮呢?或者这只是讲谈社历史书上的一个特色?讲谈社的世界史观在日本学界的现状如何?这种历史视角给我们的史学带来怎样的启示?
王勇:这是日本历史学领域的一大进步。帝国主义的历史观曾长期束缚着日本史学家的思想。目前,许多学者并不以帝国史的名义进行研究,但他们的历史叙述是,从时间上看,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从空间上看,日本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会尽力消除周边地区对日本的影响,从而强调日本的本体、独立、独立。
关于日本历史的篡改问题,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造假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造假者希望日本的文明尽可能比邻国更古老。这是因为,如果说日本文明是亚洲文明,那么主流文明就是中国文明。为此,帝国历史观长期以来对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在这种氛围下,日本史学家纷纷跳出框框,从地区史、世界史或全球史的角度来看待日本。我一直在重新思考历史。 —— 我认为这是日本史学的一场革命。
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其特定的背景。东京大学前副校长羽田胜的世界史著作在中国出版。全球历史并没有强调日本文明的语境是本土的,而是从日本与邻国之间的文明交集和人员、货物交流中重写了日本的历史。
网野芳彦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代表人物。天野芳彦表示,日本文化并不简单,古往今来始终如一,也时刻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不仅如此,日本人的基因也不断受到外来影响,产生变异。现在的日本人和原来的日本人是同一种族吗?氨基野义彦在《讲谈社·日本的历史》第一卷中提出了这个问题。该系列丛书客观、确凿地展现了日本文化发展过程中时空对日本的影响,而这一点在日本历史上并未受到太多关注。当帝国历史观强调千古一脉时,这些外围因素就被排除甚至被刻意抹掉。
在该系列书中,作者大胆承认早期日本深受朝鲜半岛影响,当时中国的航海能力还不是很强。自隋唐以来,日本深受中国大陆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影响着日本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科技创新,也影响着他们的精神世界。近代以来,日本一直受到西方的影响。
当然,这本书继承了日本历史的主线,但如果放弃了日本历史的主线,这本书就不再是日本历史了。日本历史的主要故事与周边国家不同。——中国的主要故事是朝代更替。汉为刘氏,隋为杨,唐为李,宋为朝代更替。赵明两代是朱氏,中国的历史就是李姓革命的历史。这是孟子提出的,李先生改姓改家来治理国家。日本天皇连姓氏都没有,哪有那么容易?
《新京报·书评周刊》 7 月23 日专题《东京》。
日本通过改变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来定义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镰仓时代、室町时代、江户时代均以其首都所在地命名。政治中心的转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讲谈社·日本的历史》在其背景下写日本的历史,考虑到日本的特点。
然而,日本并不存在于封闭的空间中,海洋本身是开放的。我现在更喜欢使用“东亚地中海”这个词。利用洋流旅行比在陆地上旅行快数十甚至数百倍。过去,中国人要想移民到日本,坐船最快也要几个月。如果从陆地上迁徙,则必须经过辽东和朝鲜半岛才能到达日本,这至少需要六十年,甚至上百年。地面上无法继续前进,只好停下来生活一段时间,然后再向东行进。本书以新的历史视角,毫不掩饰地记录了周边地区对日本的影响。
“无音”、“寒音”、“汤音”、
展示日本文化发展的“嫁接”模式
新京报:我刚才说过,日本经常与周边地区的文化进行互动,而且随着日本不断吸收周边地区的文化,日本人非常善于学习和吸收,有些人认为。外国文化。日本的历史也是一部日本与周边国家交流学习的历史。您如何看待日本人善于学习和接受其他文明的观点?历史上,为什么日本如此愿意吸收外国文化?
王勇:这个问题很有技术性。当然,每个人都这么说,但其依据是什么?我曾经写过一篇名为《日本文化论:解析与重构》的论文,并将其发布到《日本学刊》。本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日本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如何成长、发展和变化的?
在我的论文中,我讨论了许多学者的观点,包括日本学者、中国学者、西方学者,最后得出了我自己的结论。我的结论是,日本在发展文明的过程中,走的是一条不自毁、不自立的道路。如果你想创造新的东西,你就必须淘汰旧的东西。如果你想引进外国的东西,你就必须这样做。当地的东西必须被毁掉。日本采取的是“嫁接”模式,但这是我的比喻。
日本文化就像一棵古树,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通过不断嫁接外来文明来刺激古树的进化。如果砍掉老树并种植新树,情况会大不相同,但在日本,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发生,因为那里有连续的天皇。各朝代不断吸收外来文明并嫁接,形成多层次的文明结构。
这种文明结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具有多层结构。例如,汉语对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日语假名本身就是汉字的变体。日语古代词汇的70%到80%,特别是涉及抽象思维和理论方法的词汇,都来自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最早从中国传入词汇。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水稻种植、金属制造、金属铸造、纺织技术等技术文明传入日本。这些词传入日本的读音是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南口音而来的。因此,日本人称之为“Buin”。到了隋唐时期,日本已经与中原地区有了直接接触。隋唐时期对日本的制度文化影响很大。中国的官方语言、制度和文化传入日本。随着这些文明成果的传入,传入日本的文字读音都以当时的长安读音为基础,在日本被称为“汉音”。
《汉音》传入日本后,叠加在《无音》之上,日本人无法废除《无音》。因此,同一个词有两种发音。比如“行迹”就是旅行的意思,而“乌印”则代表这个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意思。当时,“走脚”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读“汉音”时,这是一个代表隋唐意思的词,与佛教无关。
明清时期,中国与日本的交往主要在福建省和江南地区。当时,随着海上交通的发达,这个词被明清商人带到了日本,读音是“滩英”。当时日本人将中文译名称为“唐同志”。 “唐印”、“五印”、“汉印”混杂在同一个汉字中,“五印”代表佛教,“汉印”代表中原的制度文化和法律体系。 “殷”被认为代表商品经济、贸易等。
因此,通过这个过程,日本文明形成了多层结构。当我们说日本人善于学习时,我们的意思是他们可以学无止境。日本文明的古树在岛内的发展空间有限,生命力也有限,需要外部文明的刺激才能产生突变。当外来文明刺激日本时,日本没有形成稳定的结构,开始排斥外来文明的影响。由于日本文明结构的独特性,在日本文明的传承过程中,需要找到一条既能继续学习又不会产生重大矛盾的途径。
例如,佛教徒在传了“汉音”之后,如果需要消除“无音”,该怎么办?即使在今天,在日本,佛经也是用“Buon”来读的。如果通过明清贸易经济传播的“唐之声”排除了“中国之声”,森林实际上就会遭到破坏。
我相信日本文化首先是日本文化。相对而言,日本在东海处于孤立状态,与周边国家没有边界。因此,在日本,与与东亚大陆接壤的朝鲜半岛不同,文化刺激是不请自来的、每天都会发生的,不需要刻意的外部接触。而且,日本所寻求的不同文化都蕴藏在日本文化之中,它们非但没有成为日本接受和学习新文化的障碍,反而成为自信的源泉。
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精神文明浪潮
这给日本人创造了作为臣民的文明的条件。
新京报:我刚才说过,日本人善于学习。过去,日本曾派使者来华了解中国文化。虽然中国在中日交往史上处于优越地位,但日本并没有原封不动地接受中国的一切,保留了许多日本的传统价值观。日本吸收了中国的法律制度,但贵族制和封建制仍然存在。日本在唐朝的华夷秩序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意识。例如,本书谈到日本独特的“世界观”与中国不同,以及“天皇”概念的出现和日本这个国家的诞生。您如何看待日本既要弘扬中国文化,又要消除中国影响,实际上正在塑造日本独立意识的现象?
王勇:中国是日本对外来文明最大的启发源泉,不可否认,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就有过学习、模仿、采纳中国文明的历史。如果没有这种刺激,这棵日本古树就无法时时刻刻展现出它的生命力。中国对日本独立的出现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也在指导着日本的独立。
秦汉时期,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物质文明方面。例如,丝绸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开始穿丝绸衣服,但他们不会制造丝绸。编钟是从中国传入的,但其意义和知识却没有传播。使用编钟需要深厚的音乐知识和能够专业操作这些乐器的人。由于缺乏知识,编钟在日本从未被用作乐器。编钟的中间有一条摆动的舌头,舌头摆动时,撞击编钟就会发出声音。一些日本仿制编钟的舌部被焊接封闭。因此,秦汉的物质文明虽然对日本产生了影响,但远没有刺激日本文明的独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科技革命到达日本,水稻种植改变了日本文明的面貌。金属制造技术也传入日本。日本人开始仿制铜镜。这意味着大量的科技知识被转移到日本,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生产力的发展,但目前根本无法诱导日本独立。
我认为真正刺激日本独立的是隋唐时期。我一直提倡“本道”理论。当时中日之间正在进行大量的图书交流,但这并不容易。中日两国政府特使平均每20年才出访一次,平均有三分之一在途中死亡。因此,日本人不得不冒着巨大的风险,利用国力来中国留学。这就是为什么平均每20年才会有人被派到中国一次,或者是每40年一次,这几乎是一代人的时间。那时的平均寿命并不长。
因此,日本人必须思考如何最有效地学习中华文明。仅仅派人去中国是不够的,因为很多国际学生被派到中国后,很少有人回来。留学生在中国生活了20年,可能已经忘记日语了。历史上曾有过一些留学生回国后忘记日语,只能用汉字交流的情况。
于是,日本人就萌生了将中国书籍带回日本的念头。中华文明的传承主要靠书籍。中国人读什么书,日本人也读什么书。这本书还描述了如何生产丝绸、改进农业工具、通过法律和建立资本。仅仅看这样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特别是在天文历法领域,如果不了解历法的制作原理,仅仅把历法拿在手里,几年后就可能变得毫无用处。
所以,日本派使者到中国后,无论如何都买书。《旧唐书》记载日本遣使来华后,中国人赠送丝绸作为礼物。 —— 丝绸是当时的货币,售价很高,所以西方人非常乐意获得丝绸。 —— 出使中国的使节们用所有的丝绸换取了书籍并返回了日本。这件事发生在玄宗时期。人们认为隋唐时期中国的精神文明是日本独立的源泉或最大载体。中日之间虽然交往不多,但很多书籍传入日本,日本人也开始和中国人一样读同样的书籍、读五经。这样一来,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变化,他们的美感也发生了变化。
出使唐朝
唐代有一首很有趣的诗:“书院里,闻麻雀声。”—— 书院是孩子读书的地方,“唯一能听到的就是声音” ” 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 那里,麻雀也在念“《蒙求》”。全世界都在学习中国的《梦之书》——、《三字经》、《千字文》、《蒙求》等。这个时代重塑了日本精神。我相信当时的日本人民已经获得了独立,他们并没有把中国文化当作外来的工具,而是将其纳入到自己的本体论中,作为自己文明的一部分。
在中国的影响下,日本获得了自己的独立,建立了自己的文明。我们有时会想,当时的日本人是否在模仿中国。这怎么能叫模仿呢?这是他们自己的心理。比如,当时日本有很多人会写中国诗,但他们赞美的不是中国的泰山,而是他们自己的富士山。日本文化有中国元素,但它才是真正的日本文明。因此,中华文明传入日本的三波中,最后一波,即第——波精神文明,为日本人创造了作为主体的文明的条件。
日本处于“在亚洲但不在亚洲”的状态。
新京报:在这一系列书籍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案例,在册封制度中,日本是唐朝的藩属国,明显是中华帝国的外国藩属国。然而,在日本的“世界观”中,日本将唐朝和新罗视为外国诸侯,不希望唐使节来日本。天皇会让日本人为难的。当时日本也一直想向新罗进贡,渤海国也向日本进贡。日本奉行承认唐朝这个小帝国的想法,甚至希望与中国平起平坐。为什么日本不愿意接受古代中国对邻国的附庸地位?但你一直想与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保持距离吗?
王勇:这涉及到非常前沿的学术问题。这个问题尚未决定。我有一些粗略的想法。日本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世界观”写在《讲谈社·日本的历史》。日本的“世界观”和中国的“世界观”虽然有细微的差别,但实际上不可能只看到差别,内容几乎是一样的。当然,日本学者写日本历史的时候总是强调差异,但我写的时候却强调共性。
确实,中国的“世界观”至少会考虑天文、地理、社会、人类到可以理解的程度。隋唐时期,出使唐隋的使者并不是去中国,而是去世界各地的帝都,就像我们今天去纽约一样。唐朝时期,长安是世界三大帝都之一。在当时亚洲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中,君士坦丁堡在最西端,泰西封在中间,长安在最东端。当时唐朝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50%以上,而今天的美国仅占20%多一点。
因此,近80个国家向强大的唐朝进贡。日本派使者到中国后,不仅融入了一国,而且融入了整个世界。这扩大了他们的视野和世界观。隋唐时期,日本人创造的世界观被称为“三国观”。他们认为,除了比较文明的印度、中国、日本以外,其他地方都是野蛮国家。当时,《三国演义》在日本非常流行。三国演义是他们接触的世界,他们对西方的了解非常有限。
宋明时期,人民币作为东亚国家经贸界的通用货币。得益于当时的商业物流网络,日本人能够看到周围的世界,并逐渐意识到除了日本和中国之外还有如此多的国家。当时中国最流行东方和西方的观念。例如,在明代,有一本叫做《东西洋考》的书。 1542年,一艘开往宁波的葡萄牙船在日本被冲上岸。该船抵达日本后,差点与日本人打起来。船上有中国人,他们正在与日本人进行书写交流。日本人从中国人那里得知,这些葡萄牙人是南方蛮族,分属东方和西方两类。因此,在日本,从葡萄牙引进的文化被称为“南满洲文化”。这次事件之后,日本人和葡萄牙人开始交往。因此,明朝时期,日本将中国的东西方观念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东西洋考》 书影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奉行“脱亚入欧”政策。由于无法击败美国佩里舰队,他们想离开东方加入西方。从某种意义上说,“脱亚入欧”是一次失败,日本不能放弃自己的立足点。
日本退出亚洲并加入欧洲的决定至今仍产生影响。例如,中国的东方一般指的是日本。当日本谈论东方人和事物时,或者当东京大学谈论东方历史和哲学时,“东方”一词并不包括日本。东方观念落后,有人可能会奇怪为什么《东洋学报》不发表纯粹关于日本的文章。在中国,《东洋学报》相当于《日本学报》,但在日本,东方历史不包括日本历史。 “出亚入欧”后,日本不再使用东方和西方的概念,而开始使用“东亚”的概念。众所周知,这一理念发展的顶峰是二战期间的“大东亚共荣圈”。
“东亚”从何而来?当日本还属于“东亚”时,它处于中国的控制之下,“脱亚入欧”后,日本试图成为“东亚”的霸主。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日本不断被要求调整其世界观。到目前为止,日本为何要参加西方主导的G7峰会?我认为,日本的亚洲观是一种位于亚洲而不是亚洲的独特概念,是在与中国的交往过程中通过摩擦、冲突和融合逐渐形成的。
事实上,日本的很多东西都比我们更“亚洲”。例如,日本保留了很多传统元素。中国早已不再使用年号来表示时间,但日本仍在使用年号。日本穿着的和服有很多隋唐时期的服饰元素。日本虽然根源在亚洲,但在政治和经济层面上却高度西化。于是,就出现了当前日本位于亚洲但不属于亚洲的矛盾局面。
明治维新的“二元对立”过于简单粗暴。
新京报:即使在近代,中日两国的交往和交往也非常密切,近期我国出版了很多有关近代中日词汇交流史的著作。众所周知,在近代中国西学东传的过程中,许多西方的学术概念、新知识甚至词汇都是通过日本传入中国的。现代多由古汉语翻译而来。 寻找语言灵感,近代中日语言交流史“难分难解”。您如何看待日本在现代中日交往中的作用?
王勇: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现在,我们不仅在民间存在偏见,在学术界也存在偏见。这就是明治维新的二分法。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主要受中国影响。明治维新后,日本向西方学习,向中国学习。我曾在中国和日本留学。
这种二分法过于简单化了。这种二分法可能源自蒋方振(蒋百里)。蒋方振在《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一书中提出,日本历史上的两位伟大人物是学习中国文化的圣德太子和接受西方文化的明治天皇。我认为日本和中国的关系不能这么简单地看待。
蒋凡真(蒋百里饰)
首先,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对接受西方文化充满信心。没有信心和积累,你的客户就会控制你。不可否认,日本吸收西学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例如,日本的中药被称为“汉方”,但为什么会被称为“汉方”呢?这是因为西荷兰医学传入后,对应的荷兰医学是“汉方”,起源于中国。如果日本在西式服装传入后没有自己的传统,那么它可能会穿西式服装而不是和服。日本和服最初被称为“Kimono”,但自从外国服装传入后,大家都将“Kimono”称为“Kimono”,以与他人竞争。
所以,正如你所说,如果没有中国词汇,日本就没有能力、也没有信心消化西方概念。日本人仅从古代中国汲取灵感,有时甚至取代“新酒换旧瓶”的概念。例如,“社会”这个词本身就存在于中国。在中国古代,“社交”是指节日期间共同举行的聚会和庆祝活动。这个词被日本人借用来翻译西方学术中的“社会”一词。
另一方面,即使在明治维新之后,中国在传统文化方面仍然继续影响着日本。明治维新后,中国不仅拜日本为师,而且一切都向日本学习。日本在书法、佛教、美术、工艺等传统文化方面不断向中国学习。
在西学方面,中国确实向日本学到了很多东西。清朝派出许多巡查员来考察日本洋务的成果。舒作人有句名言:“日本人的情感一半是外国的,一半是古老的。”古代的东西是中国的,外国的东西是西化的。事实上,日本在西化问题上做出了多种选择。明治维新是以哪个国家为蓝本的?我不明白。这是因为日本人选择东方的作品,也选择西方的作品。帝国主义向一个国家学习,向另一个国家学习教育,向另一个国家学习工业。因此,在西学领域,正如张之洞所说,通过日本来研究西方是最方便的。
捷的。
在技术领域,日本和中国各有特长。在我的印象中,当时日本的丝绸制造抗病菌的技术比中国高,中国就向日本学习。反过来,在制糖技术上,日本不具备中国的技术,日本则向我们学习。所以,近代中日的交流是多元的、多样态的。
新京报:近年来,中国出版界引进了许多与日本史有关的书,并形成了一股“日本热”,你对这个现象有什么观察?你觉得为何当代中国出版界会出现“日本热”?了解日本史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王勇:我们这是在补课和还债。晚清时的黄遵宪和民国时的戴季陶等人都说过,日本人已经把中国都研究透了,他们把中国放在解剖台上,不断地、反复地解剖中国的脉络、经脉和骨骼,而中国人看日本则浮光掠影、雾里看花。在100多年前,中国人早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中国知己不知彼,造成了惨痛的教训。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这套书出版时在中国引起巨大的反响。我们不是为里面的知识研究方法而感到惊讶,而是为日本人对中国了解的程度而感到惊讶。我们自己扪心自问,中国对日本了解又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除了战国时期这块,一般读者对日本古代史并不感兴趣,我们好像不需要了解日本的古代史。但是,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不管未来日本与中国是敌是友,我们都需要做到知己知彼。
因此,我们应当补上日本历史的课。我认为,现在的“日本热”并不是人为炒作起来的,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担当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我们需要了解邻国,了解世界。所以,媒体能推广一把的话,我认为也是有必要的。
采写 | 徐悦东
编辑 | 走走 申婵
校对 | 赵琳
本文和图片来自网络,不代表火豚游戏立场,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https://www.huotun.com/game/592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