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历史上总共发生过五次大灭绝。每次大灭绝发生时,大多数生物体都会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地球生态系统会重新组织,新的生物体开始出现。
如果我们从自然轮回和哲学思维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那就不足为奇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万物的兴衰都遵循着天理。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可怕的灭绝事件呢?我们可以见面吗?如果真的遇到了,能消除这样的轮回吗?
回顾这些大规模灭绝事件,科学家们或多或少都能找到相关的原因。例如,导致恐龙灭绝的白垩纪大灭绝事件很可能是由小行星撞击造成的,而恐龙出现之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事件则是由火山喷发和气候变化等因素造成的。他们很有可能是相关的。
但奇怪的是,大约3.6亿年前发生的泥盆纪晚期大灭绝事件却一直笼罩在神秘之中。这次事件彻底消灭了近80%的海洋生物,其中包括史前杀手邓氏鱼,但它们灭绝的原因却从未被发现。没有证据表明当时有小行星撞击地球,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当时有超级火山喷发。我们唯一知道的是,通过分析,地质学家发现,当时地球刚刚走出冰河时代,世界正在变暖,海平面正在上升。然而,没有人相信海平面上升本身就会导致大规模灭绝。特别是,大多数灭绝是海洋生物。
近日,科学家在《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新论文,指出有一个因素可能导致晚泥盆世大灭绝,那就是臭氧空洞。
近几十年来,臭氧空洞一直被人们频繁谈论。如果您想知道臭氧空洞的危害有多大,请继续阅读。
该论文称,当研究人员分析这块化石时,他们发现了紫外线突然增加的证据。众所周知,紫外线对生物体极其危险。我们之所以不会死于太阳的紫外线,是因为地面的臭氧层很好地吸收了紫外线,像盾牌一样保护着我们。因此,当泥盆纪晚期的化石显示出紫外线突然激增的迹象时,研究人员立即认为当时的臭氧层可能已受到严重破坏。
2023年,一项研究表明,2.52亿年前发生的二叠纪大灭绝事件包含了紫外线杀死植物的证据。他们发现植物孢子化石曾暴露于极紫外光下,导致严重变形。这种畸形影响了植物的繁殖,最终导致许多植物的灭绝。当时紫外线急剧增加的原因是臭氧层的破坏。
(图片描述:格陵兰岛位置示意图。今天它位于北极圈附近,但在泥盆纪晚期它几乎在赤道上。)
研究人员从格陵兰岛收集了岩石样本并研究了植物孢子化石。许多面包被发现有紫外线损坏的迹象。
如下图所示,一种名为Grandisspora cornuta 的植物的孢子具有形状不规则的改良刺。另一种名为Verrucosisporites nitidus 的植物的孢子也具有不均匀的孢子节点和形状,这可能是由紫外线引起的。研究人员还发现许多孢子呈深色,他们推测这是植物进化来帮助它们抵御紫外线的保护色。因此有理由相信晚泥盆世大规模灭绝与臭氧层消耗密不可分。
(照片说明:研究人员收集的化石孢子)
就这样,当植物遭受致命打击,开始枯萎灭绝时,食草动物就失去了食物来源,饿死了。没有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就无法生存。于是,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这个物种一一灭亡,最终归于尘土。在漫长的时间里,从5000万年到2500万年,近80%的生物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臭氧空洞导致了大灭绝,但在二叠纪和泥盆纪时期情况有所不同。科学家认为,二叠纪大灭绝期间的臭氧层消耗是由大规模火山喷发造成的,火山喷发加速了臭氧层的消耗,并可能在臭氧层上造成一个洞。然而,正如已经提到的,科学家从未发现晚泥盆世火山喷发的证据。那么谁是臭氧层破坏的罪魁祸首呢?
据了解,当今的臭氧空洞大部分是被卤素元素(氟、氯、溴等)破坏的。其中最著名的是氟利昂,其内形成冒烟孔,面积达数千万平方公里。南极。据科学家测算,每个游离氯或溴原子可破坏约10万个臭氧分子,可见其威力。
科学家认为,泥盆纪晚期的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氯氟烃等化学物质进入大气层,严重破坏臭氧层并形成一个巨大的洞。
(图片说明:臭氧空洞示意图)
说实话,这项研究的结果仍然值得我们关注。毕竟,我们的星球已经接近泥盆纪晚期了,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臭氧层面临严重威胁。尽管氟氯化碳的使用已经停止,但南极臭氧层空洞正在逐步修复和缩小。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北极上空出现了新的臭氧空洞。既然CFC不再使用,臭氧层空洞也无需承担责任,那么谁该负责呢?考虑到泥盆纪晚期的情况,这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原因!
虽然目前还没有办法确切地说臭氧层消耗是晚泥盆世大灭绝的原因,但这个理论足以让我们感到恐惧和担忧。即使3.6亿年前的生命没有因此而灭绝,今天的生命仍然面临着全球变暖和烟洞的威胁。
就算是前车之鉴也没关系!威胁是显而易见的,那么难道不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吗?
本文和图片来自网络,不代表火豚游戏立场,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https://www.huotun.com/game/595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