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宫古
随着微信的功能越来越丰富,它已经从一个社交APP转变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阵营。微信曾经对“网上公开讨论”抱有很大的期望,但现在看来,微信的公开讨论远远不如微博。这是私事。
它是构成当今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社交、支付、运动、各种小程序等等,但它就像一个“巨人花园”,我们在其中塑造自己的生活,同时拒绝外部事物。
微信最原始的功能“朋友圈”,会屏蔽和关闭那些有权访问你内部生活的访客。那么,这是公共生活的减少,还是需要保持个人独立的空间?
负面分组:我不想让这些人看到真实的我。
我想大多数人的微信里都有这样一个群。这个群体包括父亲、母亲、远近亲戚、公司领导和导师等等。这群朋友一般都是被动的,经常出现在“没人眼”的情况下。
它是将个人生活与受管制生活分开并保护个人表达自由的理想过滤器。因为,首先,父母是你最亲近的人,但这也是他们管辖你的生活、干预你的生活的原因。如果你在朋友圈发帖,他们可能会问你,“你最近心情不好吗?告诉你的家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吗?”他们会问。 “这张照片是什么意思?我不明白”、“请不要发这样的东西,我们的社会还是光明的”等等。
很多人在发朋友圈的时候,都会选择“公开”来屏蔽那些不想看到自己状态的“好友”。
一般来说,我们只接受家长对类似内容的意见。困扰我们的不仅是审讯的紧迫性和频率,还有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感到受到限制的方式。我们想要有自由的空间,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像孩子一样不断地被父母控制,或者换句话说,被——个过度关注你的一举一动的人监视着。我想选择我的表达方式。事实上,如果除了你的父母之外还有其他人你觉得正在被监视,他们可能属于这个“无人”群体。
另外,公司或部门领导也是需要保护的人,除非关系特别密切——。我不是班长,但你不想看到对公司或工作条件的抱怨。如果你在工作中抱怨,你的同事通常也会阻止你。事实上,这里造成相互不信任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工作和私人生活界限模糊、组织管理和言论自由之间的冲突等。也就是说,“我们排除任何可能干涉的人。”我们将他们视为权力结构,将他们划分为具有完全不同价值观的“隐形群体”。
说到必要性,我认为这个分组是必要的。这层栅栏不仅意味着排斥,也意味着抵抗。用户通过分组和权限设置来维护自己在社交网络中最后的私人空间。
然而,这实际上只是一种理想的保护。没有网络空间,这一层保护就不会存在。父母可以用其他方式来控制你,公司领导可以安排你在不同的时间做这做那。现实世界和网络空间的区别在于,我们永远没有反抗的勇气。您不能像阻止一群朋友那样阻止他们。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自由空间仍然在被侵蚀。
这种被动分组虽然力量较弱,但却是一种理想的自卫手段。然而,当分组出于自发性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分组举措:我希望这些人看到什么……我希望他们看到什么样的我?
活动分组的一个极端例子是“仅对一个用户可见”。在大学里用起来比较方便,基本上都有特定的用途,比如可以添加某门课程教授的微信,发布该教授想看的内容,或者只有该教授看得见的内容。马苏。他需要传输某些内容。使用微信这种基于工具的方式并没有什么问题。然而,有些朋友群体并不是暂时的,而是长期存在的。
这类朋友圈根本上是以价值观来判断的,在朋友圈内根据兴趣、爱好、生活经历、价值观的交集重新构建出更小的朋友圈。相应地为每个内容选择不同的分组权限设置。这时候朋友圈的本质就展现的淋漓尽致,但是展现出来的东西却很奇怪,类似于自己选择内容和剧本,在生活的间隙上演一出小戏。同时,将门票交给选定的人。这种分组类似于演员提前找到一群人来支持他。
《自我分析》,[美国]霍妮,徐泽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这种情况下所展现出来的“自我”显得非常扑朔迷离。朋友圈中存在的“自我”不仅取决于个人,还取决于受众。用户不仅需要展现自己的个性,还需要在心目中维护“自己”的形象。具体的人。如果你的朋友圈发布了一些与你平时风格完全相反的内容,人们会想知道你为什么还在这样做或者你的风格为什么改变了。问题是,这种风格往往不是这个人真正的风格,而是“你当下的风格”。如果一个人从来不发朋友圈美食照片,有一天突然发了,自然会被认为没有胃口。如果你一时兴起发了几张甜点或烧烤的照片,不仅别人会奇怪这个人为什么开始发这么无聊的照片,连发件人也会想,“我应该发这张照片吗?”维持“虚拟形象”的愿望掩盖了自我表达的真实愿望,朋友圈的权威不仅强加给好友,也强加给用户。
通过积极的朋友分组,你的朋友圈就变成了扭曲光线的棱镜。如果说一个完整的人格是一面镜子,那么一群朋友就相当于一面破碎的镜子,无数的碎片映照出无数个互不相交的孤立的自己。由于潜在的“风格过滤”,其他人看待你的方式以及他们对你的价值判断变得支离破碎和片面。与此同时,你的朋友分组并不总是可靠的。根据风格或兴趣对人进行分组,无意中否定了其他人的多样性,将其简化为价值观和利益的象征,并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领域。它自己修复某些值。例如,是否可以将属于不同组的朋友重新分组?你会注意到你的朋友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并将他们转移到另一个群体吗?
这在与“圈子风格”相关的社交网络中是很困难的,因为很少有人关注展台中央的“自己”。
朋友圈:建立在别人反馈之上的自我
朋友群体和“朋友圈人物”形成的原因可以追溯到社交网络的本质。与现实生活不同,在线社交网络存在也具有更直观的反馈和娱乐价值。我们所有的生活、思想、言语、行动,一发布就能收到观众的反馈(时间越长,收到朋友圈的反馈就越少)。评论;当我们被推入戏剧表演的中心,或者——自我世界的中心时,这会更多。
正如欧文·戈尔曼所说:“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时,他必须期望观众认真对待他在他们面前留下的印象。”个人风格反映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行中,而在社交网络中几乎是相反的,越来越多的人首先决定一种风格,然后按照想象的风格行事。这种风格似乎是有意为之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为的。虽然是虚拟世界,但这种虚假却显得十分真实。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美国]Erving Goffman,冯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5月。
如果有很多反馈和掌声,演员就会对自己的角色更加热情。人们在建立朋友圈时,都希望最大限度地推向大众并获得反馈,但如果忽视反馈,最终就会形成“朋友圈人格”,即站在群体中心的演员。整个价值体系崩溃了。世界将重新评价他们的演技和风格。例如,如果一条帖子发布到朋友圈,但没有人点赞或评论,则该帖子被认为是失败的—— 不是帖子的内容,而是取决于其他人的反馈。读者自己可能想知道这篇文章是否不合适,或者这只是我短视的话。最终,这些无趣的帖子往往会以令人尴尬的方式被删除。
同样,基于反馈机制建立起来的“虚拟自我”也很容易被破坏。加入朋友圈并不是筛选或过滤,而是努力维护这个“虚拟的自我”,防止这个漏洞。一旦幻觉被摧毁,用户就会尽力避免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任何可能发出嘘声、持反对意见或明显不属于同一系统的人都会被过滤掉,以防止他们攻击精心包装的内容。此外,分组还有助于将潜在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您身上。
所以,这个“虚拟的自我”的存在,就是一些人复制发送群发消息“确认删除好友”,不断删除列表中“僵尸粉丝”的原因。 ”。没有别人的目光反馈,没有带有数字标签的朋友圈内的回复,依靠网络媒体形成的“虚拟自我”就会回归到原来的信息形式,导致孤独和孤独不会有什么区别。即使我们向无人居住的火星发送无线电波,也不会得到任何回应。
封面上的标题照片是电影“《唐伯虎点秋香》”(1993)的静态图像。本文首发于2023年8月25日《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号。
作者宫子
编辑|罗东
校对张彦军
来源:新京报
本文和图片来自网络,不代表火豚游戏立场,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https://www.huotun.com/game/643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