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兆堂
城市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指整个城市的地理基础、地理特征和地理价值”(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1、合肥市盆地的形成(地理变迁)。古代,合肥周边地区是海域。吕梁运动后,江淮地理中出现了最古老的大陆,被称为“淮阳古大陆”。直到汝拉时期,合肥台地洼地还是一个隆起地区。合肥地区位于合肥太沙区南端,寿县位于合肥太沙区北端。目前,南淝河、东淝河的源头(剑滚岭地区)位于合肥台凹陷中心。白垩纪初期,受燕山运动影响,境内沦入合肥盆地。晚第三纪,合肥地区经历了逐渐隆起和衰落的过程,经风化剥蚀,发展成为江淮平原。它在更新世期间恢复,但随后再次下降。第四纪以来,由于新的构造变形,合肥、肥西、长丰、肥东交汇处的江淮流域缓慢上升,巢湖下降,全新世形成河床和湖滨平原。民间“落巢湖、长芦洲”的传说,从地质角度来看并非毫无根据。
江淮流域位置示意图(来源|网络图片)
2、合肥市地处“U”型台地平原。南部地势以江淮盆地为界,由南向北倾斜,形成沿巢湖的碰撞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连绵的圩田。它为早期人类生存和城市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管子•乘马》 说: “凡立都,不宜在高山之下,而应在大河之上;高度不宜接近干旱,但水源充足;不宜近水,而沟渠防御要已保存。天气条件优越,地理位置优越。合肥地势较高,城西有大千山、江润岭,城东有西黄山、富察山。城北是长江与大别山余脉交汇处的淮河,城南是巢湖。 U形露台平面。地形适宜农业,既适宜供水便利,又适宜发展漕运。就传统建筑概念而言,该位置也非常优越。
合肥县地图(来源|万里《合肥县志》)
人文地理环境1.政治环境。任世南在1992年中华文明起源研讨会的演讲(会议纪要)中说,城市的出现不是人类居住的自然变化,而是政治权力推动的社会工程。《庐州府志》 开篇:“泸州是原芦子国,春秋时期安国之地。”据地方志记载,泸州国被认为是合肥历史演变的开始。恰逢合肥两侧住宅区集中。合肥市依托南淝河,充分利用自然区位优势,促进南北水运,是由单一的农业经济村转型而来的区位优势、区位优势和人力资源集中区。到一个城市。水运和商业等各种经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迁都寿春,三国时期,建立合肥城作为扬州战场的中心。隋唐时期,合肥属泸州郡,明代升格为直辖市。这些政治因素促进了合肥城市建设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成为省会,城市建设迅速发展。
张辽对战萧咬金(图|舒文杰)
2、交通便利。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即水路交通条件便利。马正林先生在《中国历史城市地理》上指出: “这只能说明合肥是南北物资的中转基地,肥料和水在合肥附近从北向南分流,汇入淮河和巢湖,当时大别山和皖南物资就靠这里了。”合肥是通往中原的交通枢纽,形成了合肥的商品贸易集散中心,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它是历史上合肥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南冰川鸟瞰图(出处| 数据图)
3、战略地位。古代,冷战时期,中国分裂为南北,合肥地处长江与淮河之间,有淝河相连。合肥三面环山,南临巢湖,战略地位重要。守易,攻难。南攻北时,由长江入洛须水,入巢湖,经潮飞渠至寿春,入淮河;北攻南时,入淮河,直达邺河。城堡。巢湖可经淮河航道直达长江。同时,向西挤压武汉、向东挤压南京三镇,攻克合肥,就意味着夺取军事主导权。正如清顾祖舆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所说:“府为淮右齐侯,江南唇齿。从江北取合肥,可西至陈、蔡,蔡可移寿”。北上,争夺中原;若攻下中原,则可夺取盖仲吾在位时所无之地。由于合肥位于淮南,合肥曾是魏朝的保护国。由于合肥城处于战略要地,守军出于军事防御的目的加强了城池建设,同时进攻者对合肥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再加上自然灾害,合肥城几经盛衰。历史上多次盛衰,形成了反复盛衰的格局。
1938年的巢湖风光(来源| 日本出版物)
关于合肥城墙的考古说法有: “生于重庆,铸于泸州”。历史上,合肥曾有过三个古都:合肥古城、三国新城、河内周边古城(以下简称老城)。
1、古合肥城:“合肥聚落(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古代水道、交通密切相关。”(刘彩玉《历史上合肥城》)这座城市的大致位置是在今天的十里地区。河。此城建城时,[明]杨玄机记载: (泸州)“此城建于昔日不详,城已荒废已久,但必是泸子时代所建。”,现在在原来的位置又重新出现了许多建筑。合肥的建城历史已有3000多年。
汉唐宋时期合肥古城示意图(来源|《合肥城图志》)
2、三国演义新城:魏正东手下大将满宠为吴军首领,避免水战,“引贼远海”。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在合肥县城西北30里的鸡鸣山东侧修建新城,于庆隆元年(233年)竣工,史称“新城”。历史上三国时期的一座新城市。这座城市被废弃了,现在是三国新城市公园。
三国新城遗址示意图(舒文杰出品)
3、旧城:三国时期,曹操在旧城东侧小游津附近的江府高原上修建了一座宗教弩台。此台至今依然存在,是贞观时期旧城的根基。唐朝(627-649)期间,尉迟敬德将军在河南地区的交女台建造了一座土城。这是古都建设的开始,天佑时代史称珍岛城。之后,长冲以珍岛城为基础扩建新城,完成了周长26里、170级台阶的旧城。历史上,这座城市的骨架被称为Ragyo。南宋干道五年(1169年),为防金军南侵,淮西节度使郭祯驻守合肥,在金祖以北建立戍城。河。作为历史上的斗梁城。明清时期虽然城市建设规模不大,但对旧城进行了多次修缮,城市功能布局也进行了调整。
古代宗教弩台(摄影|舒文杰)
水的便利1、合肥名字的由来是水。合肥这个名字最早以“城”的形式出现于公元《史记》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地名的起源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每个人对地名的起源都有不同的解释,但“水”这个词却无法回避。在远古时代,与水共存是刻在人类基因中的本能,而在当今高楼林立的世界,临水而居、与水和谐相处更是令人向往。合肥因水而得名,因水而兴,因水而闻名。由于江淮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合肥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数以万计的石头从府运到扬州,斧头、巨龙也运抵扬州。 “从巢湖到江河”(《庐州同食馆记》),奠定了鲁都江淮大州地位的基础;今天,大合肥战略继续以通江海为目标;利用巢湖的优势来实现。
2012年合肥市地图(来源|数据图片)
2、河流和桥梁是合肥城市的特色。历史上,合肥是一座江淮水乡,民间有“两条河穿城而过”的传说。这两个水域是指珍岛江和九极江。事实上,泸州古城河流众多,桥梁众多。以宋城为例,有河流5条,桥梁31座。他们是:
Koyotsu河:从Koyotsu流入Kyuushi河。有四座桥,从北起分别是文头桥、金石桥、龟桥、雏桥(西桥)。
石涌河:从洪家园流入九牛河。从南到北有两座桥:石长桥和小市桥。
九极水:从珍岛峡流入谢家池。从北到南共修建了9座桥梁:指挥桥、和平桥、洛随桥、胜贤桥、聚贤桥、赤栏桥、会仙桥、永乐桥、艺龙桥。
济余河:珍岛河流经东门。西起有东西关桥、谢家泊桥、书院桥、千八桥、县桥、惠政桥、镇怀桥、凤凰桥、九牛桥、东莞桥等10座桥。
九石河旧貌(来源|《合肥 1949—1959》)
护城河:环绕着老城区。从水西门顺时针方向共建有六座桥梁:费宁桥、拱辰桥、威武门桥、石龙门桥、南遮门桥、德胜门桥。
清嘉庆年间,合肥城内已有石拱桥25座。 1948年,合肥市有桥梁33座。至今,这座桥仍然是合肥老城的主要旅游景点。南淝河依然流经城内,环城河流呈现出一条翡翠项链,湖畔新城倾注着对巢湖的热爱而建。除河流外,全市还有巢湖、天鹅湖、韶泉湖、玉湖、缩景湖等湖泊河流,这些水体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点缀在城市周围。
巢湖风光(图|小湾子)
3. 城市因水而敏捷。合肥这座城市以水为中心,水是城市的灵魂。探究合肥城市的历史发展,不难发现,每一次城市变迁的背后,始终与水的灵魂息息相关。南淝河是合肥的母亲河,四里河史称资水石津。科吉飞的起源源于斯里河上百度港的改造。珍岛新城始建于唐代,依河而建,因河而得名。都梁城始建于宋代,南临金岛河,东临小游津,西临金岛围。城名“斗”、“梁”代表一条河、一座桥。明清时期,合肥是水网地区,河流蜿蜒曲折,城市沿河而建。明代的城市形态受河流限制,城市布局仍按中国传统习俗设计。清代,整修环城河道,城市由椭圆形演变为长方形。目前,该市依湖发展,设立滨湖新区。 “大湖城”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前进的梦想。
历史地理特征合肥城市地理位置有四大特征。第一,“安徽省大致位于世界南北之间,泸州也位于南北之间。”(阿林报《庐州府志•序》)。 )第二,江淮运河成为南北漕运要道有历史原因,第三,地理上它位于淮河以南,是南北气候带的分界线。中国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适中,雨季多,夏季降水丰富,日照充足,无霜期长。中国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华南与华东传统文化区的交汇,可谓“贯通东西、南北一体”。水运的历史基础促成了合肥经济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因为“水土养人”。依然利用巢湖,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连接江海的优势,也正是“东西南北融为一体”造就了马苏人的综合文化特色。中国的技术在衰退,河南、湖北不适合,江西不适合,安庆市条件也不适合。合肥人视科大为宝,因为他们的包容。49几年前,我们播下了创新的种子。新时代,合肥已成长为科技丛林,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为合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来源|科大官网)
金代以前,合肥是连接中原南北的重要水运枢纽,汉清时期曾是军事要塞。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战略双基地。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节点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因此,研究合肥市的历史地理,遵循“城市起源、发展、空间布局、变迁规律”,对其当前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合肥天鹅湖风光(来源|涂虫创意)
一是了解合肥城市的历史地理,进一步认识合肥区位的重要性。合肥是安徽省的中心城市,建成后将对淮北、江南具有重要意义,将为研究合肥经济区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是要了解合肥水城的特点和合肥古代水运的重要性,当前需要进一步完善巢湖连通江海的航运基础设施,增强运输能力。为加强合肥市水文化建设,我们将在河上筑坝、修船闸,连通南淝河、东圃水库、环城河,与巢湖无缝对接,使合肥市能够为城市水上旅游打造亮丽风景。合肥市.
第三,学习合肥城市历史地理可以作为中小学生乡村地理教育教材,培养合肥新一代了解自己城市的悠久历史,热爱合肥、建设合肥,可以起到激励作用。他们这样做。同时也为研究合肥城市旅游、城市布局、规划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价值。
(海外龙树人先生:今日头条青云项目获得者、网易家乡专题内容署名作者)
作者:徐兆堂操作者:舒文杰编辑:舒文杰制作人:丁中荣传媒工作室
本文和图片来自网络,不代表火豚游戏立场,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https://www.huotun.com/game/682818.html